网站首页 >> 中小学生 >> 高中 >> 文章内容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知彼”必知几个方面(二)

[日期:2009-05-04]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阅读:420[字体: ]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知彼”必知几个方面(二)
 
        (四)、今后几年的就业趋势
        1、近三年的专业就业情况
        (1)2007年应届大学生整体就业率预测及2008就业形势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表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对于2007年全国就业率的预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康小明的回答也并不乐观:“排除统计误差,到2007年7月能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这一数字与2005年的72.6%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康小明表示,目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能在3—5年后得到缓解。
        2007年是应届生是历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就业大军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在480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择业指导处处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秘书长曹殊研究员预计明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在500万人以上,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人数增加,实际市场需求增长不大。曹秘书长说,全国明年总就业的人数将超过2500万人(包含毕业生),而就业岗位仅1200万个。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变量不大,应届毕业生在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的双重形式下,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企业要求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2~3年的工作经验,并不欢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这就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尽管就业难使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值一降再降。但是降低期望值并没有为他们迎来更宽松的就业环境。中科院劳动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能力与需求不匹配。
        知识结构影响就业方向。应当说,落后的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才是大学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在中国仍属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大学生仍是各大行业人才的输入点,但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方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得到用人方的青睐,而非“大学生”的身份。大学生需要以这种认识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并且使自己处于不断学习,让自己在职场中成熟起来,提高和保持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以人才缺口很大的IT行业为例,我国每年IT人才的缺口在60万以上,而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不足6万名计算机与信息类毕业生,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所以对IT感兴趣的毕业生可以加入IT行业,这只是一个例子。大学生要扩大自己的就业范围,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在鱼少的河里打到鱼。
        (2)六部委加强国家重点领域12类紧缺人才培养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等六部委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
        意见指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意见要求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意见要求,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国家同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意见强调要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将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同时将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
        (3)、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2006年,毕业生人数激增。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此前联合课题组对清华、北京交大、首都师大、天津工大等16所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同时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 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择,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专家认为,“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冷门专业就业状况好。与大多数人的预料不同,调查显示,学冷门专业的学生似乎比学热门专业的更容易找工作。
        此次被调查的学生专业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农学的就业率最高(见表),而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
        东部高校就业率最高。依据大学所在地区,研究人员将参加此次调查的16所大学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统计数字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大学课程设置遭质疑。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各种能力的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此外,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很有意见。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半数大学生认为托人求职最有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求职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因此,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学科就业率
        农学  78.38%
        管理学 58.02%
        工学  55.44%
        法学  37.85%
        教育学 33.33%
        医学  31.01%
        (4)、人事部关于2006年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情况排序
        与2005年专业需求相比,2006年毕业生专业需求情况总体变化不大,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和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其中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共需求毕业生587126名,占总需求数的35.3%。除下表所列的排序前十位专业外,2006年统计地区需求数量较多的专业还有师范、法律、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临床医学、化工制药、材料学、通信工程、金融等。
        序号 专业 总需求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1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111883 8809 59227 43847
        2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81152 16607 46961 17584
        3 信息与电子类 68776 8676 42679 17421
        4 市场营销 66212 1921 33834 30457
        5 管理类 60347 4694 37406 18247
        6 建筑类 47972 2589 31438 13945
        7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40245 3829 27368 9048
        8 英语 35932 3876 22918 9138
        9 信息与电子类 30956 6089 18057 6810
        10 财会 28351 2264 18159 7928
        (5)、人事部关于2006年中西部地区三市专业需求数排序
        从副省级市地域分布来看,15个副省级市分别分布在东北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中西部地区(西安、成都、武汉)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在专业上,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信息与电子、市场营销、管理类等都是副省级市需求较多的专业。但是同中存异,各有各的专业需求特色,东北地区四市对土木工程、机电一体化、道路与桥梁、汽车制造与维修、生物工程等专业需求量较大;中西部地区三市对临床医学、文秘、财会等专业需求数量较大;而东部沿海八市需求的特色专业则是经济学、英语、医药卫生等。
        序号 专业 总需求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1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1909 258 1322 329
        2 信息与电子类 1271 82 744 445
        3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1243 26 876 341
        4 市场营销 1114 3 396 715
        5 临床医学 855 134 629 92
        6 文秘 784 734 50 0
        7 财会 732 1 629 102
        8 管理类 703 60 561 82
        9 师范 618 36 417 165
        10 建筑类 567 51 394 122
        (6)、人事部关于2006年东部沿海八市专业需求数排序
        序号 专业 总需求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1 信息与电子类 18807 3190 12343 3274
        2 管理类 11639 708 7090 3841
        3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11033 819 7196 3018
        4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9059 2067 6146 846
        5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8588 1016 5306 2266
        6 建筑类 7324 616 4717 1991
        7 经济学 6680 557 4484 1639
        8 英语 4007 380 3070 557
        9 医药卫生 3282 1281 1499 502
        10 市场营销 2408 44 2019 345
        (7)、人事部关于2006年东北地区四市专业需求数排序
        序号 专业 总需求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1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5907 438 4306 1163
        2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4688 325 3028 1163
        3 市场营销 2668 6 1566 1096
        4 英语 1714 34 1302 378
        5 土木工程 1418 15 998 405
        6 机电一体化 1372 80 715 577
        7 道路与桥梁 1367 62 997 308
        8 汽车制造与维修 1239 58 691 490
        9 信息与电子类 1149 20 1056 73
        10 生物工程 1000 60 940 0
        (8)2007年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
        据报道,2007年北京市的人才缺口共8.7万余个,比2006年有所增加。12个专业的非京籍本科生可以优先进京,这是北京市人事局有关人士布的信息。
        2007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公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榜上有名。北京市将重点保障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奥运相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紧缺专业目录的产生,是因为北京市生源无法满足2007年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就读下列12个专业的非北京地区生源,有希望在北京市获得优先安排。
        12个紧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临床医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生物制药工程、化学化工类、材料学、建筑工程、护理学、会计学。
        (9)、 2006年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
        据北京市人事局有关部门介绍,2006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为14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及自动化、建筑工程、信息与通信系统、汽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道路与桥梁工程、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另外,教育系统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三个: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
        据了解,2006年的紧缺专业比2005年多了一个,主要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细分成三个。2005年的紧缺专业如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被2006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专业替代。
        (10)、 2005北京引进16种紧缺专业外地毕业生
        据悉,2005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为:计算机、机械、建筑、汽车、通信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道路与桥梁工程、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专业。另外,教育系统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
        2、今后几年的就业趋势及专业选择
        看到关于今后几年就业趋势的字样,有些考生及家长就会想,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风云变幻,如何能得知?有准确性吗?现在有些人预测,三五年后什么专业会热、什么专业会冷、它们各自的市场价格是多少?甚至细化地预测出哪个具体的专业在哪个具体的时间会热(或冷)。这是不太科学的,可信度也是不高的,因为谁也不是算命先生,能够一卜就知。但是对于今后几年的就业趋势,则是可以预测的。如何才能分析判断得准确一些?笔者介绍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但非常有价值的简便实用的资料,即国家编制的五年规划(以前称之为五年计划),目前所用的就是“十一?五”规划。
        (1)按照“十一?五”规划选专业。通过“十一?五”规划,我们可以知道,只有电子信息制造业 、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作为加快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因此,以下产业方向应引起重视:
        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光电通信、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光电子产业链。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
        第二,培育生物产业
        发挥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
        第三,航空航天产业
        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结合,发展新支线飞机、大型飞机、直升机和先进发动机、机载设备,扩大转包生产,推进产业化;推进航天产业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
        第四,新材料产业
        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
        由上可知与电子信息制造业 、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这些国家加快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相关联的一些专业的“热”是5年到10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大变的(当然不排除其热度是会有变化的)。这是因为,热门专业也有其“热”的规律:一是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会“热”;二是与国际化进程相一致的专业会“热”;三是与信息化程度相关的高新技术专业会“热”; 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专业会“热”。
        由于“十一?五”规划是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谋划,所以涉及非常广,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那么同样与各行各业相关联的许许多多的专业也是可以从中找到“答案”的。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目光要长远一些,不能只看眼前。比如,当年因为某种特殊情况急需某一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专业要不要报,要谨慎思考,不能追一阵风赶一趟车。
        (2)按照“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意见”选专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等六部委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
        意见指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因此,与国家重点领域12类紧缺人才培养相关联的许许多多的学校及专业也是广大考生及家长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应该首先考虑的。
   
        
 
(来源:腾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