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秘书 >> 文章内容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知识

[日期:2008-12-28]   来源:昆明晨光教育培训学校  作者:晨光   阅读:824[字体: ]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知识
 


1.什么是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指劳动者达到的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低要求,即起点标准。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什么是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职业资格证书颁发的最高执行机构,也是唯一的有权力发放资格证书的机构,它负责组织职业资格的考试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建立各种行业的职业资格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标准以及向条件合格者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资格证书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为技能人才培养开辟广阔道路
(2) 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
(3)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
(4) 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地位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政策?
  学历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流。学历文凭是对教育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反映,在普通教育阶段,它是公认的唯一的文化程度的凭证。长期以来,单一的学历文凭制度,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发展成为一种身份教育和精英教育,引导求学者单纯追求大学文凭,引导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至于求学者是否真正学到了实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单一学历证书制度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调和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的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6.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简要地说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收入和社会地位。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从理论上说,也就是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产权的证明,由于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引导劳动者进一步注重学习和培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也就是注重自身的人力资本,这样,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了劳动者个人的就业选择机会,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福利保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行到实现,这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的主要效用,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直接动力。


7.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法规确定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

8.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9.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
  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背景资料

1.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依据及基本内涵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我国技术性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 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以及"技师"、"高级技师"五种,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和核发。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2.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意义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两方面的就业压力:一是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大,职业技能有待提高。据测算,"九五"期间,全国城乡新生劳动力将达到7200万人,其中,初、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者达2100万人,占新成长劳动力总数的30%。二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通过延长这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并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既为形成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将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3.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和总体目标
  我国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初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所(站)6000多个,工人考核组织1900个,考评人员7万余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有320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其中280万人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已有150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总体目标是: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出发点,以"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使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明显扩大,鉴定质量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在社会上明显增强,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相衔接。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要在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国家财产、人民健康安全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职业(工种)中,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实施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加快培养大批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运行过程和管理,并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综合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现决定在上海高校大学生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毕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后,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实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发《上海高等学校职业资格证书》。

  二、《上海高等学校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按行业或岗位群分类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除了各行业的基本技能外,主要为工艺、管理、综合能力的鉴定


  三、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获得《上海高等学校职业资格证书》后,进入本职业的岗位二年以上者可申报包括技师在内的中级职称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

  四、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工种)操作技能,并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取得按行业或岗位群规定的岗位(工种)操作技能的学分后,可参加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